75中文《聖經》譯本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中文《聖經》譯本(Chinese Versions, Versiones Sinicae)

關於《聖經》中文譯本,我們可以按照歷史的演變,分下列三點加以敘述:

(甲)景教《聖經》譯本

天主教教義,遠自唐太宗貞觀九年,即公元六三五年,已由聶斯託利異端派(Nestorianism)的阿羅本主教(Bishop Alopen),從波斯傳入了中國,起名為景教,有「教義光輝,大當受人景仰」之意。這異端教派在華凡七世紀(由六三五年正式傳入開始,時留時去,直至十四世紀末),歸奉者不少,連太宗、玄宗、代宗亦信而奉之。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景淨輔理主教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一六二五年在西安附近出土),凡一千九百多字,陳述天主教義大綱(該碑的複製品見諸羅馬的 Lateran Museum )。

從該碑文中,我們得知他們也傳有天主教《聖經》,因為碑文說耶穌「圓廿四聖有說之舊法(=《舊約》),理家國於太猷」;又說在他死後「亭午昇真,經留二十七部(=《新約》)」——他們用的敘利亞文《聖經》,是《培熹托本》,即簡明本(參閱「敘利亞文譯本」條)——該碑文又好像談及他們翻譯了《聖經》,因為碑文說:「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上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年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仗西郊,賓迎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特令傳授」。

此外,另一份題名尊經的景教文獻(寫作年代未詳),記錄了三十五本「大秦本教經」的名字,且說景淨「譯得以上三十部」。在這些書名中,我們念到了「多惠聖王經」(=《聖詠》)及「阿思(音恩)瞿利容經」(=Evangelium,即《福音》)的名字。因此,學者們有認為他們已將全部或至少局部《聖經》譯成中文。可是,在吐魯燔(一八八五~一九○五)及燉煌(一九○六~一九○八)出土的景教文獻中,卻沒有發現任何《聖經》譯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份題名世尊布施論第三(書於六四一年)的文獻中,開頭的六十二節,不外是山中聖訓( 瑪 6-7)的摘錄(只缺了天主經),與教會初期書於七○至九○年間的十二宗徒訓言(Didache)很類似。統觀上面所說的,我們認為:直至有新的景教文獻出土為止,我們仍未能肯定有景教的正式《聖經》譯本存在。關於上述的景教文獻,可參考羅香林著的唐元二代之景教,一九六六年出版。

(乙) 天主教《聖經》譯本

十三世紀末(一二九四),方濟會士若望孟高維諾(John of Montecorvino O.F.M. 1247-1328)獲准在中國傳教,領先將正統的天主教傳入中國。從他的信件中,我們得知他將《聖詠》及《新約全書》譯成了韃靼人(Tartar)通用的語言,且在禮儀中採用它來朗誦及宣講(參閱 Sinica Franciscana I, 350),只可惜這譯本早已失傳,因此學者們不能肯定他所說的「韃靼人通用的語言」是蒙古語,還是正式的漢文。

隨著元朝的滅亡(一三六八年),在明朝多位皇帝的迫難下,這初生的教會也漸漸消沉下去了。經過了近二百年的緘默,耶穌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S.J.)才將基督的真光再次送到中國來(一五五二年),從此,中國的教會又開始一個新紀元。在這新紀元的初期,可以說沒有任何正式的中文《聖經》譯本,只有:一、《聖經》經句詮解,如利瑪竇(Matteo Ricci S.J.)的天主實義(一九九五),陽瑪諾(Emmanuel Diaz S.J.)的《十誡真詮》(一六四二)等;二、《聖經史實描述》,如龐迪我(Didacus Pantoja S.J.)的《受難始末》;艾儒略(Julius Aleni S.J.)的《天主降生言行紀略》(一六三五)等;三、局部《聖經》譯文,如陽瑪諾的《聖經直解》(一六三六),利類思(Louis Buglio S.J.)的《彌撒經典》(一六七○),《司鐸日課》(一六七四),《聖母小日課》(一六七六),《已亡日課》等。

第一本中文《聖經》譯本,是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巴設(J. Basset M.E.P.)的譯品,譯自《拉丁通行本》(參閱「0904拉丁文譯本」條),約譯於一七○○年,只譯了大部份《新約》,即《四史福音》會編(他也個別譯了四本《福音》)、《使徒行傳》 、《聖保祿書信》」及《希 1》 ; 其餘的經書,即《 希》 2-13、七封公函及《默示錄》沒有譯出(或已失傳)。譯文是簡單而通俗的白話文,其中術語有些已是定型的,今日仍採用;有些則不大清楚和欠缺準確。可惜這譯本沒有出版,現存於倫敦的 British Museum(思高聖經學會也存有一份抄本,抄於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稱為 Sloan Manuscript ,日後馬禮遜(Dr. Robert Morrison)在中國出版的第一本基督教中文新《舊約全書》(後詳)的《新約》部份,也脫胎於此。在香港的香港大學圖書館仍存有馬氏於一八○七年帶來的巴氏譯本的一份抄本。

第二本中文《聖經》譯本——也是第一本中文《新舊約全書》譯本——是《古新聖經》,由耶穌會士賀清泰(Louis De Poirot S.J)譯自《拉丁通行本》,大約譯於一八○○年,只缺了(也可能是失掉了)《歌》及大部份先知書( 依 、達 及 納 則譯出),並按 Corneliusa Lapide S. J.(卒於一六三七年)的注釋本(Commentary) 加上經訓。譯文簡單通俗,有時帶有北方俚語;《聖詠》、《先知書》及《智慧書》的譯文,屢屢不易明白;固有名詞、動植物學名及《聖經》術語的翻譯不一致。這譯本也沒有出版,原譯本(直至一九四九年)存於北平北堂圖書館。思高聖經學會也存有這譯本的局部攝影本( 列上 及 列下 ),影於一九三六年,其他部份則於中日戰爭時被日軍焚毀。

十九世紀末,兩位國籍神父著手翻譯《聖經》:王多默(正名未詳)先後於一八七五及一八八三年翻譯了《四福音》及《宗徒大事錄》,同時辛方濟(正名未詳)也翻譯了《四福音》,可惜這些譯本沒有問世,譯文(直至一九四九年)存於上海徐家匯圖書館。一八九二年,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德雅(J. Dejean M.E.P.)出版了他翻譯的《四史聖經譯註》,譯文「雅」而不「信」。一八九七年耶穌會士李問漁翻譯和出版了《新經全集》,譯文也是很「雅」而不常「信」與「達」,尤以《聖保祿書信》為甚。

本世紀初(一九一三年),馬相伯翻譯了 A. Mastai Ferretti 的 Les Evangiles unis, traduits et commentes ,題名為《新史合編直講》,譯文雅而達;同一譯者還出版了《救世福音》,(一九三七)和註解《四史聖經》(一九四八)。一九一九年,耶穌會士蕭靜山出版了《四福音》,隨後又出版了《新經全集》(一九二二):譯文簡潔通順,語氣熱切動人,因此數十年來成了中國天主教會的——可以說——「中文通行本」。因此,耶穌會士巴鴻勳(J. Bataille S. J.)也用他的譯文出版了《新經合編》(一九三二)。雖說如此,但在《聖經》學嚴格原則的要求下,這「中文通行本」在中文修辭,尤其在《聖經》學術方面尚多缺憾,因此,耶穌會士們覺得有修訂的必要,並於一九四八年出版了修訂本,是按照希臘原文修訂的。

一九二三年,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卜士傑(P. Bousquet M. E. P.)翻譯了《新經公函》和《 默示錄》;同一傳教會會士歐聲石(L. Aubazac M. E. P.)也先後於一九一五及一九二七年翻譯了《聖保祿書信》及《宗徒公函》。此外,在耶穌會士狄守仁(P. Petit S. J.)領導下,耶穌會士也出版了《福音》(一九四○)、《新經全書》(一九四九)、《宗徒大事錄》(一九五五)及《羅馬書》(一九五六)。可是這幾本譯本,即卜氏、歐氏和狄氏的譯本,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未合水準。

上述的多種天主教譯本,都是譯自《拉丁通行本》,只有蕭靜山的修訂本略按照希臘原文加以修訂。除了這些譯自《拉丁通行本》的中文譯本外,吳經熊博士先後於一九四六及一九四九年翻譯了《聖詠譯義初稿》及《《新經全集》》,譯自英文法文譯本,譯文高雅,卻屢欠中肯,尤以《聖詠》及《聖保祿書信》為甚。

一九四五年,為了滿全中國主教團第一屆會議(一九二四)那尚未滿全的期望,方濟會士雷永明(Gabriel M. Allegra O. F. M.),在當時教廷駐華代表蔡寧總主教(Mgr. M. Zanin)的贊同及祝福下,於北平創立了思高聖經學會(一九四八年南遷香港,時至今日),在十多位方濟會士的合力辛勞下,費了十六年工夫(一九四五~一九六一),從《聖經》原文譯就了全部《聖經》,並加上引言、注釋和附義,凡十一卷,共九千多頁;此後又費了五年工夫(一九六三~一九六八)將這十一卷《聖經》重加修訂,出版了《聖經》合訂本,附有簡短引言、注解、繪圖、附錄及彩色地圖多幅,全書凡二千餘頁。這是中國天主教會有史以來的第一所《聖經》學會,也是第一本譯自原文的《聖經》中文譯本。

最後,一九六九年,台灣光啟出版社也出版了《新經全集》新譯本凡二冊,即《四福音》及《宗徒大事錄》和《宗徒書信》及《默示錄》。

(丙)基督教《聖經》譯本

基督教(以往又稱:更正教、誓反教、耶穌教、福音教、新教)對《聖經》的中譯,自十九世紀開始,也有不少的貢獻。

第一本基督教《聖經》中文譯本,是馬士曼(John Marshman)和拉沙(Joannes Lassar)在印度譯成的漢文譯本,譯自拉丁文本。《新約》譯本於一八一一年譯成,《聖經全書》則於一八二二年出版。

第一本在中國翻譯的基督教中文譯本,則由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開始翻譯。他於一八○七年到達廣州,帶有天主教巴氏譯稿(見上)的一份抄本。一八一○和一八一一年,他先後譯成了《使徒行傳》和《路加福音》。一八一三年,《新約聖經》也譯成了,一八一四年出版。至於《舊約》則由米憐(William Milne)與他合作,一同譯出。因此,一八二三~一八二四年間,出版了《聖經》全書共二十一卷。一八四五年,米憐的兒子又修訂了《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

不久以後,由麥都思(Medhurst)、郭實獵(Gutzlaff)、裨治文(Brigman)和馬禮遜的兒子(J. R. Morrison)組成四人小組,準備一新譯本。《新約》於一八三七年出版,名為《新遺詔書》,是石印本。《舊約聖經》則於一八三八~一八四○年間出版。一八四○年,郭氏又出版了他修訂的《新遺詔書》,改名為《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這譯本也曾被太平天國所採用,但頗多刪改。

一八四三年,倫敦會、公理會、美國浸禮會等,派代表到香港舉行會議,決定修訂一更完善的譯本,名為代表譯本( Delegates' Version)。一八五三年出版了《新約聖經》。由於對 GOD 一詞的譯法,意見分歧,出版了兩個版本:美華聖經會採用「神」字,大英聖經會用「上帝」。浸禮會則早已退出,按照馬士曼譯本,另行出版(後詳)。

至於修訂《舊約聖經》,則另行改組一個來自廣州、香港、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地的代表委員會,進行工作。但是,由於意見分歧,分成了兩個團體,各自工作。第一個團體由麥都思、米憐、施敦力(John Stronach)和理雅各(James Legge)組成。修訂工作——更好說——新譯工作,於一八五三年完成,次年出版,與上述的《新約聖經》代表譯本,訂在一起,名為代表譯本《聖經》。另一團體則由裨治文和克陛存(M. S. Culbertson)組成。一八五九年及一八六二年先後出版了《新約聖經》和《舊約》新譯本,為美華聖經會所採用。

浸禮會則由高德(J. Goddard)修訂馬士曼譯本。一八五三年出版了《新約全書》;一八八三年又出版了這《新約全書》的修訂本,由羅爾梯(E. C. Lord)修訂。至於《舊約》則先由高氏,後由羅氏完成,一八六八年出版。

一八九○年,基督教在上海舉行傳教大會,議決出版《和合譯本》(Union Version),分文理、淺文理和國語三種版本。文理和合譯本先後由湛約翰(John Chalmers)、艾約瑟(Joseph Eckins)、惠志道(John Wherry)、謝衛樓(Z. Shelffield)、沙牧師(M. Schaub)、盧壹(J. Lloyd)和皮堯士(T. W. Pearce)負責。新《舊約》先後於一九○六及一九一九年出版。

文理譯本出版後,私下進行淺文理譯本的,有揚格非(John Griffith)和施約瑟主教(S. L. Schereschewsky):前者的《新約》出版於一八八五年,《舊約》(譯至《雅歌》)則於一九○五年面世;後者的新《舊約聖經》則於一九○二年出版。至於官方的淺文理《和合譯本》則由包約翰(J. S. Burdon)、白漢理(H. Blodget)、紀好弼(R. H. Graves)、葉道勝(J. Genahr)和汲約翰(J. C. Gibson)負責,只出版了《新約》(一九○四年),以英文修正譯本為藍本。

國語譯本,則先有南京國語《新約聖經》譯本,一八五七年出版,由麥都恩和施敦力譯成。繼有北京國語《新約》譯本,由五人委員會(Eckins, Martin, Burdon, Schereschewsky, Blodget)譯成,一八六六年出版。一八七二年出版修正本。由於「GOD」的譯法分歧,故有「神」、「上帝」及「天主」三種版本。一八七四年,施約瑟主教出版了《舊約》國語譯本。因此一八七八年大美聖書公會將這本《舊約》國語譯本,與北京《新約》譯本合併成一本《聖經全書》。此後楊格非又翻譯一本《聖經》白話譯本:《新約》於一八八九年出版,《舊約》只譯了一部份。

國語《和合譯本》由一個七人委員會負責,後只剩下狄考文(C. W. Mateer)、富善(C. Goodrich)、鮑康寧(F. W. Baller)、文牧師(G. Owen)和鹿依士(S. Lewis)《新約聖經》於一九○六年出版,《聖經》全書則於一九一九年出版。先後費了二十七年的工夫。

此外,尚有全部或局部《聖經》的方言譯本,如上海語、福州語、寧波語、廣州語、廈門語、興化語、蘇州語、客家語、台州語、蒙古語、安南語、花苗語、建寧語、滿州語、汕頭語、西藏語、五經富語、溫州語等譯本。

上面所談的一切譯本,由馬士曼譯本開始至各種方言譯本為止,全是外國傳教士的譯品。一九二九年開始了基督教華人譯經的紀元。第一本是朱寶惠與賽兆祥(Sydenstriker)的《新約全書》譯本(一九二九);賽氏死後,朱氏再作新譯,譯自希臘原文,一九三六年出版。第二本是王宣忱的《新約全書》(一九三三),即官話和合譯本,譯自一九一六年倫敦印行的拉丁文本。第三本是呂振中的《新約全書》(一九四六),譯自蘇特爾編的希臘譯本(Souter's Text),一九五二年出版《新約新譯修稿》;一九七○年出版全部《聖經》。第四本是陸亨理和鄭壽麟的國語新舊庫譯本《新約全書》。《新約》部份於一九三九年出版,《新約》與《詩篇》(《聖詠》)的第三版試驗本,則於一九五八年出版。此外,尚有一些局部的《聖經》譯本,如譯自英文本的現代語文《聖經》《新約》譯本(一九五六)自號「蒙恩者」譯的《新約》雅各書(一九五八),王福民牧師的漢英對照,文言白話兼用的雅歌(一九六○),劉翼凌的新譯約翰《福音》(一九六四)。據聞《聖經》公會將出版以現代口語所譯成的《新約全書》,現在正在排印中,將於本年(一九七四)年底出版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