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軍隊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軍隊(Hosts, Exercitus)
戰爭與人類歷史可說是結下不解之緣,世間自有人類以來,便有戰爭的存在。既有戰爭,就必須有參加作戰的軍人。在這裡礙於篇幅,我們祇可簡單的將以民古代軍隊的召集、組織、裝備、戰術、給養等問題,加以討論。其他與《聖經》及以民在歷史上發生過關係的列強民族的軍隊情形,請讀者另行參考其他書籍,我們祇有在此割愛。
一、民兵時代:
以民原是由十二個支派所組成,每個支派的壯丁皆有責衛護本支派的利益。初期遇有外來的攻擊或威脅時,族長或民長登高一呼,號角一響,各壯丁群集而來,各持自己手頭所能找到的簡陋武器(很可能大都是些普通用的家具或農具:鋤頭、鐮刀、繩索、棍棒等)。我們可以料想得到,這批集合的壯丁,既無軍紀,又無裝備,更未受過軍事訓練,完全是一批烏合之眾,作戰能力的低弱,自可臆想得到。對入侵之敵人無能為力、束手無策時,就祇有全支派遷移他往,另尋生存的空間,這就是丹支派的遭遇(見民 17; 18兩章)。當數個支派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脅時,就有數個支派聯盟抵敵的壯舉,比如居於依次勒耳平原的納斐塔里和則步隆支派的聯合抗拒入侵的息色辣(民 4:6),以及厄弗辣因、本雅明、依撒加爾支派都曾出兵聯合禦敵;相反地,勒烏本、丹及阿協爾卻未參加過盟軍作戰(見民 5 章)。又在民長基德紅抵抗米德楊人的戰爭上,有默納協、阿協爾、則步隆、納斐塔里及厄弗辣因支派的壯丁組織成聯軍,將敵打敗(民 6-8)。這種拉雜成軍的民兵組織至君主政權成立的初期仍然存在。撒烏耳君王就是用這種民兵打敗了阿孟人(撒上 11)。
但是這種民兵組織的弱點是有目共睹的。它一來召集困難,蓋這些壯丁大都分居在遠近不等的村落,過著務農的生活,將這麼一大批分散的人召集起來的工作,頗為不易;二來在作戰之前,應多少加以訓練整編,才可以開赴前線去作戰,這要浪費不少的時間才可以作到。是以這些一盤散沙似的民兵,用來作防禦抵抗的工作,尚可差強人意,勉強為之;若想用來作出征開拓疆域、克城攻堅的艱苦工作,則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以民在聖地定居之後,基於自衛的需要,在軍事及武器方面,不能不有所改進,格外是在君主政權成立之後,人民在國王的率領之下,除了自衛之外,更要向外拓展,以固邊疆,是以建立正規軍的需要,日益迫切。
二、建立正規軍:
以民自定居聖地之初,就不斷遭受培肋舍特人的騷擾攻擊,尤其是河西山區及依次勒耳平原的爭奪戰,以及南北通商大道(自埃及至美索不達米亞)的控制權的搶佔等,使新興的以色列王國漸次明白,祇是臨時抱佛腳的民兵召集政策是無濟於事的。一國必須有自己的一批常備、隨時應戰的人馬,一來為保護國王的安全,二來為立即有效反擊入侵的敵人。這批常備軍人的專職就是作戰,是以他們必須精通各種武器的使用,遵守軍中的紀律,且直接聽候國王的調動統率。在以民的歷史上,撒烏耳國王可說是正規軍的首創人,達味更將之擴充強化。這些軍人中不祇有以色列人,而且也有不少由其他地區民族中請來的僱傭軍。這就是以民的第一批正規化的國家職業軍人。他們的薪金由國王直接負責分發。在民長時代,阿彼默肋客雖已曾招募過這種軍人(民 9:1-6),但為時短暫,且後繼無人。達味登極之初,手下大約已有四百至五百正規軍人。在打敗以民的世敵培肋舍特人之後,軍備大為擴充。至阿貝沙隆叛變時,達味除了他的大批的正規軍隊之外,還有來自加特的六百後備軍人(撒下 15:18-19)。
這些正規軍人的社會及法律地位,在《聖經》上沒有太清楚的記錄。有人謂:既然撒烏耳死後,他的軍隊轉而服從其子依市巴耳(撒下 2:8-32),那麼,軍人在法律上應是國王的私有物,但這也祇是推想而已。由烏黎雅軍官的歷史上看,卻好似軍人仍是自由之身,是自動的從軍參戰的人,並且自動的過一種十分嚴肅克苦的生活──露天席地而臥,遠離女色(見撒下 11:11-13)。這些人的愛國民同胞的熱誠,以及對宗教的心火都是很大的(撒下 10:10-12)。到了撒羅滿國王時代,更是大力擴充軍備。此時軍隊之多及作戰力之強,可說在以民的歷史上是極盛時代。國王最大的貢獻是以戰馬戰車來裝備自己的軍隊,這是以民歷史上的創舉。國王更修建了不少的兵營、馬及戰車房等(列上 9:15-19),並沿各通商大道及國土的邊境要塞上,修建了相當數目的堡壘及守望樓,且在這些地方屯兵駐守,以保國境之安全。
撒羅滿死後,以民分裂為二。絕大部份的軍備、戰車及軍人為北國所爭去。這些人馬利用他們優良的裝備,也的確為北國以色列作出了不少的貢獻,打了不少次漂亮的自衛勝仗,尤其是在阿哈布國王時代(公元前八七四~八五二)。
三、重編軍隊:
到了第七世紀,默納舍國王去世之後,猶大的約史雅國王勵精圖治,大刀闊斧作了宗教及軍備上的革新。此時的猶大已是地小人少,不克維持龐大的軍隊;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沒有軍隊,於是有了徵兵制的創始,適齡的壯丁,平時在家務農維生,但要按照定時入營受訓及服兵役,參與邊防的工作,期滿以後,另有一批入伍的新軍來代替。這幾乎又回到民兵時期的兵制。但這批重編之後的軍隊,較初期的民兵不論在軍紀、戰術及武器運用方面,都遠勝一籌,當然作戰抗敵的能力更是大加改進。當埃及法郎乃苛出援亞述時,在默基多被約史雅所截擊,阻攔去路。據謂當時國王所用的軍隊就是這種以徵兵制組成的。在這場戰役上,國王並且動用了戰馬及戰車,但仍勢力懸殊,結果國王死於是役(列下 23:30; 編下 35:24)。
四、戰術和給養:
關於以軍作戰的戰術,我們所知的確不多,只可就《聖經》所載的幾個戰爭的情形而加以推論:《民》4 所載與息色辣之戰,巴辣克所用的戰術,看來應是以民預先擺下了布袋陣地,然後誘敵深入,到時號角一響,四面八方埋伏的軍隊群起吶喊殺敵;息色辣一時驚慌失措,陣地大亂,下令向克雄方面突圍。這是一種十分失策的措施,蓋如此突圍的軍隊,前有河阻,後有追兵,結果全軍覆沒,息色辣本人亦被人所殺。撒烏耳與培肋舍特人在依次勒耳平原所作的爭奪戰,撒烏耳將大軍調往平原作戰,打的又是背山之戰(背向基耳波亞山),實在是糊塗的措施,及錯誤的戰術,因為在這平原中,培肋舍特人的戰車可以自由調動,暢行無阻,而以民所有的祇是裝備粗劣的步兵,結果是全軍覆沒,國王喪命及陳屍沙場(撒上 28, 29, 31)。達味所打的兩條陣線,其所以能克敵制勝,戰術在於用兵神速及出敵不意。國王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將阿蘭人打敗,然後調兵遣將再平穩的將阿孟人擊潰,結果在前後受敵的情形下,大獲全勝(撒下 10:9-10)。達味在攻取辣巴城時所用的戰術,則是先將城民的水源切斷,城民無食水,祇有投降一途(撒下 2:26-28)。但是在以民佔領聖地之初,由哈依城之戰,我們知道以軍慣用詐敗的戰術,詐敗逃走,誘使敵軍大開城門追趕,然後再轉身迎頭痛擊,出奇制勝(蘇 8:1-29)。另一種所用的戰術是單將挑戰的措施,將敗如兵敗,比如達味與哥肋雅的獨鬥(撒上 17:8-54,亦見撒下 2:14-23)。
關於給養問題,按 撒上 17:17 的記載,至少在民兵時代,應是各人自備,由家人送往兵營供食的。這種制度祇可供附近駐紮的士兵,為那些遠征出戰的軍隊,其家人卻是無能為力的。在這種情形之下,軍人祇有自己多帶口糧,或由駐紮的當地取材徵糧,以備充飢(見民 8:4-9; 撒上 25:18-19; 撒下 16:1-2)。達味遠征辣巴城(撒下 12:26-28),及後來猶大王約沙法特與聯軍遠征摩阿布王默沙時,大概也是用了就地徵糧的政策(列下 3:4-27)。由 撒下 11:11 所載,我們可以推想,夜間軍人住的是帳棚或以樹枝所搭的簡單的茅舍。騷擾居民,強佔民房的事,好似是沒有的。
見1826堡壘、1376軍營、0915武器、2114萬軍的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