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希臘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希臘(Greece, Greek, Graecia, Graeci)

一、小史:

希臘是歐洲東南部一個半島小國,三面臨海,當歐、亞、非三洲海路交通的要道,文化甚為發達,其在文化上的造就,在歷史上甚屬罕見,對當時和後代的文化影響至深且鉅,關於這一點,參見希臘主義。

希臘的古代歷史,現已無從稽考。最早可徵的歷史記載,是公元前七七六年第一次舉行奧林比亞賽會的紀錄。以前所有多屬神話,不足徵信。希臘民族是由愛奧利斯(Aioleis)、阿加奧斯(Achaios)、多利奧斯(Dorios)、約尼奧斯(Ionios)四族所組成。這四族同出於一始祖希倫(Hellen),為此希臘亦稱為希倫。這四族各有千秋,大抵古代的英雄豪傑多出於前二族,但在歷史上佔重要位置的,還是後二族:雅典人是多利奧斯族的後代,斯巴達人是約尼奧斯族的後代。

自公元前八世紀至五世紀,希臘實行聯邦制,各邦自謀發展,互結同盟,名義上雖各自獨立,但實際上由於語言和文化的統一,定期舉行聯邦技藝賽會,仍形成一個政體,一個國家,在自由競爭下,各展雄才,發揮所長,思想文化遂別開生面,給後日希臘文化在建築上,文藝、美術和哲學上,奠定了健全的基礎。

希臘因為是個半島國,人民出外航海經商,公元前六世紀就在小亞細亞沿海一帶,建立了一些殖民地。公元前六世紀中葉(五五九年),波斯帝國興起,於公元前五四六年佔領了里狄雅,希臘在亞洲沿海一帶的殖民地遂為波斯所有。公元前五一○年,達理阿一世又佔領了馬其頓。自公元前五○○年至四九五年,希臘在亞洲有的城市,即已奮起,決心反抗波斯,在歐洲的希臘人民亦聞風響應聲援,波斯於是出兵西征希臘,公元前四九○年,希臘聯軍大敗達里阿一世統率的波斯軍於馬拉敦平原。至公元前四八○年,薛西斯一世由埃及獲得了戰船二百,遂再興師進攻希臘,希臘全力對抗,終因寡不敵眾,是年八月在宰莫斐拉(Thermopylae)敗於波斯,波斯進據阿提加(Attica),焚燒雅典,佔領了阿苛頗里(Acropolis)。希臘人不甘示弱,不月餘,重整海軍與波斯對抗,是年九月二十三日,大敗波斯海軍於薩拉米灣。次年薛西斯一世派大將馬多尼約(Mardonius)整軍再征希臘,在仆拉特雅(Plataea)與希臘聯軍交戰,戰敗身亡,同時海軍在米加肋灣(Mycale),亦再敗於希臘,從此波斯大勢已去,無意再出征希臘。這一圖存對外的掙扎,使希臘聯邦更為團結,接受一邦的統制,奮起共禦外侮。

最初為邦主的是雅典,直至公元前四三一年。是年以後,有了內亂,互相爭雄,雅典失勢,繼之而起的是斯巴達,後為泰貝斯(Thebes)。當此亂世,學術思想甚為發達,有如我國戰國時代。至公元前三三八年,瑪其頓王斐理伯統一全希臘。後二年為亂臣賊子所弒,子亞歷山大二十歲繼父位,雄才大略,開疆拓土,帶著智囊團和工程隊,出師東征,所向無敵,不十餘年,席捲波斯帝國,而創立了希臘天下。正在向東進軍,遠及恆河之際,士兵苦戰,不願向前,只好班師回國,再圖西征,不幸途中患急性瘧疾,六月十三死於巴比倫古城,享年三十三歲(公元前三二三年)。這位偉人,在歷史上真如曇花一現,但他的事業對於後世文化的影響,真可謂堪與日月爭輝,故後世稱之為大亞歷山大。

二、希臘與《聖經》的關係:

《聖經》上關於希臘最早的記載是 創 10:2, 4。該處提及的雅汪,即後日的約尼雅(希臘)。希伯來人由於通商的關係,早知有雅汪存在(岳 4:6),但祇以之為一遼遠的海島( 依 66:19),後來逐漸明瞭雅汪究在何處(則27:13; 達 10:20; 匝 9:13)。到了大亞歷山大時代,希臘就與猶太直接發生關係。亞歷山大進攻波斯帝國,取道猶太,不流血而佔領了猶太全境。達 8:21; 11:2 所預言的,即是指的亞歷山大。 加上 1:1-9,還提綱挈領概述了亞歷山大平生的事。

希臘文化隨亞歷山大足跡,在小亞細亞迅速蔓延,開創了希臘文化時代,建立了希臘文化城市,給希臘文化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後百餘年,羅馬人雖武力戰勝了希臘,但在文化上仍為希臘文化的俘虜,君王將帥,文人學士,以不識希臘文化,不受希臘教育為奇恥大辱。《舊約》是在希臘文化時代結束,最後一部經典智慧篇即是希臘文著作。《新約》在希臘文化時代而興起發展,全部《新約》經典悉是希臘文著作:希臘文化對於《新約》的影響和貢獻,實在偉大。這也是天主上智冥冥中的安排。希臘文化總結了人類以往的文化:前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亞述文化、後巴比倫文化和波斯文化,給基督文化預備了搖籃。羅馬承繼了希臘文化,以自己的武功和法律使天下太平,天主聖子就在父預定的期滿時期( 迦 4:4),降來了人世,宣講了《福音》,以自己的《福音》改造、澄清、補充、提高了希臘羅馬文化,使希臘羅馬文化「脫胎換骨」,成了一新創造:基督文化。在半個世紀內,使整個羅馬帝國成了基督文化的世界,繼往開來,藉教會隨時代的發展,和一脈相傳不斷的《福音》宣講,使後世的人繼續蒙受《福音》的福澤,接受基督文化的影響。以往文化都與《舊約》發生過關係,以後的文化都將與《新約》發生關係,這樣基督就成了人類歷史和文化的中心。這一歷史事實,只要人對世界史稍有認識,就不難見到;即使有人要否認,也無法否認,因為永存於世的新、舊二約的經典,便是這一史事牢不可破,所向無敵的鐵證。

由以上所述,就不驚異《聖經》以希臘人指外邦民族,來與以色列人,天主的選民相對。《舊約》內,岳 4:6; 匝 9:13 就以希臘人指外邦民族。《新約》內除此意外( 谷 7:26; 宗 9:28-29; 11:20; 羅 1:16; 10:11-12; 格前 1:22-25; 迦 2:3),尚有其他的意義,或以之指當時受過希臘教育的文明人,與野蠻人相對,如 若 12:20; 羅 1:14; 或以之指僑居在外,已希臘化的猶太人,與本地土生的猶太人相對,如 若 7:35; 宗 6:19。

三、希臘人得沾救恩:

全人類同出一元,全人類同負罪,全人類同需要救贖( 創 3;  羅 3; 5)。天主的救贖計劃是對世界,包括整個人類,召選以民作選民也是為了萬民,要她在萬民中作他的長子( 出 4:22; 歐 11:1; 德 36:14; 智 18:13),由她中間出生萬民的祝福和救援( 依 2:3; 若 4:22; 羅 6:4-5),使她成為上主展至天涯地角,施與人類的救恩( 依 49:1-6; 宗 13:46-49)。所以,以民應先沾救恩,然後才是希臘人,即外邦民族( 宗 13:5-6, 14; 羅 1:16; 2:9; 3:2; 9)。主耶穌在世也遵循了父預定的這一濟世的程序( 瑪 10:5-6; 15:24-28),宗徒們傳教也依循了主耶穌的訓示,先向猶太人宣傳《福音》,祇有在他們拒絕接受後,才轉向外邦人( 宗 13:44-46; 18:6-11),以實踐主的命令( 瑪 28:18-20; 宗 1:7-8),達成主受難而死,死而復活的目的( 若 11:51-52; 12:32)。這一事實不但先知早已預言過( 宗 13:38-14:7; 28:23-28),而且主耶穌也早已預言過( 瑪 8:10-12; 21:33-43)。但這一序幕還是要由耶穌在世的代表,宗徒之長伯多祿來正式啟開( 宗 10; 11),由耶穌復活後特選的外邦宗徒保祿來極力推展( 宗 14:1; 18:4; 19:10; 20:17-21; 迦 2:1-10)。

保祿是身受過時代教育的人,深知當時的文化是以希臘文化為主流,所以他向外邦人傳教,也以希臘人,或受過希臘教育的人為主體( 格前 1:17-2:9; 格後 10:4-6);在他們接受《福音》後,其他受希臘文化影響的民族自然就不難隨之而向化。為此,他特別注重當時為希臘文化中心的城市,在亞洲的,如安提約基雅和厄弗所;在歐洲的如格林多和羅馬;並且可說,在亞洲是以安提約基雅為出發點,以厄弗所為中心;在歐洲因一些特殊關係,雖不如在亞洲一樣,但在保祿心目中,仍可說以格林多為出發點( 宗 18:8-11),以帝國京都羅馬為中心( 羅 1:8-15)。此外,保祿尚在希臘本土另建立了兩個教會:一是斐理伯教會,一是得撒洛尼教會。這兩個教會是歐洲教會的初果,對保祿很表忠實愛戴,保祿對他們也特別表示為父的情懷。參見保祿對這兩個教會所寫的書信。希臘人追求智慧( 格前 1:22),保祿給他們宣講被釘的基督,使他們認識了實在的智慧( 格前 1:23-25; 2:1-5; 宗 17:16-34)。這樣由教會初興的歷史看來,天主實在以外邦宗徒對希臘人的貢獻,答謝了希臘人以自己的文化對拓展他在世的神國--教會所作的貢獻。

見0668希臘主義,大0788亞歷山大,聖1108保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