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色婁苛一世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色婁苛一世(Seleucus I Nicator)

色婁苛王朝創立人色婁苛一世,號稱尼加托爾者,原是亞歷山大大帝之父腓力二世的一員大將安提約古的兒子,母名勞狄刻(Laodice),公元前三五五年左右生於馬其頓,二十餘歲隨亞歷山大東征,加入他的「智囊團」,在遠征印度之際,開始顯露他的才能。三二四年娶了波斯巴特黎雅納人的女兒阿帕瑪(Apama)為妻,次年生安提約古一世索特爾。三二三年亞歷山大大帝逝世,大權落於培狄加(Perdiccas)之手,色氏只統率騎兵精隊,此其間,加入推翻培狄加有功,三二一年由安提帕特(Antipater)取得了統治最重要的巴比倫省的政權。既有了地盤,一面圖治,一面乘各大將爭權之際從中漁利。

三一八至三一七年間,安提苛諾(Antigonos Monophthalmus)與歐默訥(Eumene)爭奪小亞細亞主權,色氏附和安氏,但因色氏沒有力拒歐氏,態度有點不明,三一六年安氏戰勝殺了歐氏後,由波斯直向巴比倫推進,色氏怕他興師問罪,就逃往埃及,寄居在友人仆托肋米一世處凡三年。三年內為王服役,率領一部份陸軍或海軍,隨王參戰。三一二年春,埃及王在迦薩對抗安氏,派遣統治敘利亞的兒子德默特琉(Demetrius Poliorcetes),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分贈給色氏八百步兵二百騎兵。色氏以這支小部隊於同年夏,竟收復了巴比倫省;再乘勢戰勝了奉安氏命統治波斯和瑪待的尼加諾爾,遂有了這兩省的主權。是年秋,正式建立色婁苛王朝,以「狄敖斯」月(九月至十月間)初一為紀元(巴比倫曆以「尼散」月,即今之三月至四月間,為歲首,故公元前三一二年,依巴比倫曆仍為三一一年。因此,因所依據不同,故常有一年的差別。)

自是年以後,各地省長相繼自稱為王,色氏亦於三○五年自稱為王。自三○五年至三○二年,色氏一面再向東拓展自己的領土,征服了巴特黎雅納省(Bactriana),一面再與特辣克王里息瑪苛聯盟以對抗安提苛諾。三○一年依索(Ipsus)一役,安氏戰敗身亡,於是整個敘利亞並舊日波斯帝國在亞洲的土地,除夫黎基雅尚屬里氏外,遂盡入色氏之手。色氏因自己的勢力已向西伸展,乃由底格里斯河畔色婁基雅京城,遷都至奧龍特河畔的安提約基雅城,以便與埃及相對抗。里息瑪苛見色氏勢力與日俱增,遂與埃及王聯盟,以圖消滅色氏。色氏見己勢處孤立,遂與安氏的兒子德默特琉修好結盟,摒棄髮妻,迎娶德氏的女兒斯辣托尼切(Stratonice)為妻,生女兒非拉(Fila),(德氏的母亦名叫斯辣托尼切,德氏的妻亦名叫非拉)。

後不久,又與里氏和埃及王聯盟對抗自己的岳父,與斯氏離異,隨順自己大兒安提約古一世索特爾的要求,將斯氏讓與子為妻,因他那時是他父親得力的助手。斯氏本不願意,但事已至此,只好將就,時在二九四年左右。斯氏給安氏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之一即是安提約古二世德阿斯(Antiochus II Theos)。當時政治舞台,變幻無常,各省郡王,今日為友,明日為敵,友則以姊妹或女兒聯婚修好,敵則離異互相分離,誠如《達尼爾先知書》所預言的(參見 達 2; 7; 8; 11 四章,尤其11章)。

二八八年,德氏敵不住聯軍,自願請降,色氏在亞洲的勁敵就只有里氏了。時機來到,里氏的長子阿戛托肋(Agathocles)為鞏固父王的位,曾立大功,里氏原已預定他為繼承人,但他的年青愛妻,仆托肋米一世索特爾的女兒阿息諾厄(Arsinoe)從中作祟,煽動丈夫毒死了阿氏,阿氏許多友好也因此被害。阿氏的愛妻里散德辣(Lysandra)原也是仆托肋米一世的女兒,就出逃至色氏處,希望他代己復仇。她有一兄名叫仆托肋米克勞諾(Ptolemeus Craunus),原是仆托肋米一世的長子,非貝勒尼切(Berenice)所生,貝氏用計引誘丈夫立己所生的兒子繼位為王,即仆托肋米二世非拉德爾腓。

克勞諾遂出走至里息瑪苛處,後見妹妹走投色氏,自己也來歸色氏,希望他代妹復仇,援己恢復王位。色氏尚未決定如何進行,里氏就著先鞭向色氏宣戰,兩人都已七十餘歲,二八一年在夫黎基雅省居洛培狄雍(Cyropedion)一役共決雌雄,里氏終不敵,戰敗身亡,葬於離赫肋斯朋托(Helloespontos)不遠,自建的里息瑪基雅城內。色氏能有這一場勝利,也應歸功於阿戛托肋昔日的舊好作內應。這樣除埃及外,色氏幾乎佔有了整個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

亞歷山大死後,其屬下建立的王國,版圖最廣,勢力最強的,當推色婁苛王朝。色氏隨亞歷山大東征,只不過是一位無名小卒,離家凡五十年,現已雄心得逞,願衣錦還鄉,老死故土。得勝里氏後六月,即於二八一年底,取道赫肋斯朋托,到了里氏葬身的里息瑪基雅。阿戛托肋的妻里散德辣見色氏未為己復仇,遂唆使兄克勞諾行事。克氏因色氏曾許下援己取得繼位的權利,而未見有所行動,對色氏亦大為不滿。一日色氏入殿獻祭,克氏乘機於祭壇前將他刺殺,遺體由其子安提約古一世索特爾遣葬在色氏自建的海濱色婁基雅城內,時在二八○年,同年安提約古一世繼父位為王。其父在位凡三十二年。

色氏於三一二年建立了色婁苛王朝,至六五年為羅馬帝國所滅,劃為帝國一行省,歷時凡二百四十七年,在位君王共二十六位,其中除二三位外,盡屬色婁苛後代,色婁苛王朝的君王,不像拉哥王朝概稱為仆托肋米,而各有自己的稱號,參見相關名號條。在《聖經》內見載或暗示的色婁苛朝代君王,除色婁苛一世外,尚有色婁苛二世,四世,參見 達 11:3-20; 11:7-9; 加上 3-6; 加下 3-7 等處。

色婁苛王朝對於世界史,沒有多大影響,只不過是希臘帝國與羅馬帝國間的一過渡時期,但對於猶太民族的歷史卻有很大的關係。巴力斯坦原是夾在色婁苛與拉哥兩王朝之間,為兩朝君王必爭之地。自公元前二世紀初,安提約古三世大帝(二○三年)奪得巴力斯坦主權以後,巴力斯坦即屬於色婁苛王朝,奉行色婁苛紀元(公元前三一二年狄敖斯初一),《加上、下》述事年代全是依據這一紀元。

色婁苛王朝繼承了亞歷山大大帝遺志,推行希臘文化不遺餘力,凡所屬民族一切生活習慣都應一律希臘化。固然這一運動是為政治,但政治不能高於一切,以致剝奪人民信仰生活的自由,所以安提約古三世大帝如火如荼推行希臘文化時,猶太人就大為不滿。他的兒子安提約古四世厄丕法乃繼位後,更變本加厲推行希臘文化,猶太民族為爭取獨立,以衛護自己的信仰和神聖法律,遂起而團結對抗外侮,而有了《瑪加伯上、下》可歌可泣的歷史敘述。見《瑪加伯上、下》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