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伯多祿前後書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伯多祿前後書(Epistle I and II of Peter, Epistola I et II Petri)

在《新約》內有七封書信,通常稱為「公函」,《伯前》與《伯後》即七封公函內的兩封,今為清晰起見,將《伯前》、《伯後》分述於後:

一、伯多祿前書:

     (一)、內容:

《伯前》共分為五章:1:2 為信首致候辭,在這致候辭裡,說明作者乃宗徒之長伯多祿,收信人乃小亞細亞各地教會。1:3-12 為全書的引言,說明蒙召獲得信德,因而來日能獲得永生,全屬天主的大恩。為此,作者由1:13-5:11,都是對信友的勸言,即

  1. 勸勉信友善度聖潔的生活(1:15-16);尤其要以兄弟的愛,彼此相愛,(1:22);
  2. 勸勉信友師法基督,敦品勵行服從政權(2:13-14),僕人服從主人(2:18),妻子服從丈夫,丈夫善待妻子(3:1-7);
  3. 勸勉信友在遭受迫害時,要安心忍受(3:13-18);
  4. 再度勸勉信友度聖潔的生活及彼此相愛(4:1-13);
  5. 再度勸勉信友要為基督樂於接受試探與苦痛(4:12-19);
  6. 勸勉為長老的善盡己職,青年要服從長老(5:1-7),勸一切的人要醒寤,以信德抗拒魔誘;5:8-11為信尾的祝福。

此外,應注意的一點,在 3:19 作者勸信友安心忍受苦痛,提及耶穌的死亡,論及耶穌死亡時,順便提及基督曾藉神魂去給那些在獄中的靈魂宣講過,這裡所說的「獄」,乃按猶太人的思想,言人死後靈魂所聚的地方,也稱冥府,換言之,猶如吾國所慣說的陰間。信經的「我信其降地獄」,即本於這段經文。耶穌給獄中的靈魂宣講了些什麼?據教會傳統的解釋,即向在該處期待默西亞降來的好消息的靈魂,宣佈了默西亞已來了,而且已完成了他救贖世人的大功。

     (二)、作者及時地:

關於這一問題,沒有太大的難處,因為由初期的教會開始,教父們幾乎一致認為本書作者,即本書1:1所寫的宗徒之長伯多祿。所有小小疑難,即本書的希臘文雖不能說極為優美,卻也可說相當工整;而伯多祿原不過是加里肋亞湖邊的漁夫出身;以一猶太漁夫,而竟能寫出這樣的希臘文,有點出乎尋常。不過,對這一問題,5:12 已有所解答,即伯多祿曾明言,他寫這信,用了息爾瓦諾--即息拉為代筆人,而息拉無疑對希臘文有相當造詣。而且從 得前 1:1; 格後 1:19; 宗 15:40; 16:19, 37-38; 17:1, 4; 18:5 等處,得知息爾瓦諾,也曾是保祿的傳教伴侶,這樣也許對本書內有不少觀感,甚至字句和保祿書信極相似,甚或完全一樣,有所幫助(參閱 3:1, 7 和 格前 7; 弗 5:22-33; 哥 3:18-19; 伯前 3:22 和 弗 1:20-22 等)。關於寫本書的地點,乃當時以驕侈淫逸聞名,伯多祿比作巴比倫的羅馬。至於寫這信的時期,因在本書內,一再勸勉信友要忍受迫害,固然這迫害可泛指來自外教人一般的迫害,但如特別指來自難為教會最激烈的尼祿皇帝的迫害,也頗適當。故這信大約寫於公元六三~六四年尼祿皇帝迫害教會期間。

二、伯多祿後書:

     (一)、內容:

《伯後》只有三章,除1:1-2為致候辭,3:17-18為結尾語外,可分為兩大段:前段(1:2-21),勸讀者為相稱自己的聖召,要盡力修德行善;後段(2:1-3:16),痛斥假教師的各種邪說謬論,並強調主必要再來。

     (二)、作者與時地:

關於本書作者以及成書時地等問題,本書較前書比較困難複雜。首先由於本書與前書的文筆迥異,再者本書所申斥的邪說謬理,初世紀末甚為昌盛,而且書中數處語氣,如 3:4「自從我們的父老長眠以來……」,「正如他(保祿)……在一切書信內……」,猶言當時保祿的著述已成了專集,看來《伯後》當為晚出。也即因了上述的疑難,較早期的教父,未有提及此書信,最早提及本書信的乃三世紀的敖黎革乃。而聖熱羅尼莫清楚的說出,不少人不以此書為出於聖伯多祿的理由,乃因此書與《伯前》文筆、體裁和造句的迥異。因而不少近代的學者,也就不以此書為伯多祿的著作,而強調為隱名氏於初世紀末,偽托伯多祿之名,而寫了這信。不過持反面意見的,即以伯多祿為本書作者的,也並不乏人,即近代學者中如 Benoit,Vaccari 等學者,仍堅持後一意見。那末上述疑難,可以其他理由來加以解釋。首先對前後書二書文筆之互異,遠在古時,聖熱羅尼莫業已強調,這是由於聖伯多祿所用的執筆人不同。

至於本書所痛斥的邪說謬理,雖昌盛於初世紀末,但不能說在伯多祿去世前,絕對沒有發生過,因為在本書內所攻斥的邪說謬理,如「不但褻瀆眾尊榮者,他們都是膽大驕傲的人」(2:10),「縱情淫樂」(2:13-14)等,在聖保祿的書信內,也曾有類似的痕蹟(參閱《哥》及 弟後 3:2-6),因縱情淫樂,在公元前已由希臘一哲學派(伊壁鳩魯派Epicuraei)散佈於小亞細亞各地,尤其有一不可否認的事實,即本書二章與《猶達書》有文字上的關連,且據一般學者的意見,是《伯後》曾參照過《猶達書》,而《猶達書》據《耶路撒冷譯本》引言內說,大約成書於公元七○~八○年。果如此,則《伯後》所申斥之假教師及他們的邪說謬理,至少在公元七○~八○年已有,因在這期間,《猶達書》已予以痛斥。那末,何以竟對《伯後》因了該書內所攻斥的邪說謬理與《猶達書》相同,而竟說《伯後》成書時間當在公元一○○~一二五年間,這是否合乎邏輯原則?是以雖如《耶路撒冷譯本》所說,在當時偽托一名人著書立說,以廣收效,為當時乃一普通事,不過在未能確實證明《伯後》非出自伯多祿,更好仍如本書內證所述,以《伯後》歸之於伯多祿。

由本書內證看來,作者不只在致候辭內,自稱為耶穌基督的宗徒西滿伯多祿,而且他還說他是耶穌顯聖容的目擊證人(1:16-17),並以平等身份稱保祿為兄弟(3:15),又說,這已是第二封信,學者們公認這是針對《伯前》所說。此外,在信首開端勸讀者修友愛之德如 伯前 1:22 所說,如出一轍。再者如本書1:14 所說,「我知道我的帳幕快要拆卸了」,即宗徒之長,在巴比倫--羅馬見教難日熾,深感他為主捐軀之日日近,而且作者還說,「是主耶穌指示給他的」等。是以最好以《伯後》乃伯多祿宗徒,在他被釘死前不久,大約公元六六~六七年間,在羅馬寫成的。從文字方面來說,充其量,也許在聖人死後,有人或許為聖人的弟子,曾加以潤飾,但絕不能因此便否認《伯後》非伯多祿的作品,且成書於伯多祿死後三十至五十年,即公元一○○~一二五年間。

見1915猶達書、猶達[達陡]、2467諾斯士派、0453伊壁鳩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