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辭典
得撒洛尼前後書(Epistles I and II to the Thessalonians, Epistolae I et II ad Thessalonicenses) 一、得撒洛尼前書
1、寫信的起因及目的:
保祿在第二次出外傳教時,曾來此城建立教會,最初三個星期之久,專門給猶太僑民傳教,並進入他們的會堂,但因見效果全無,乃專心致力於外邦人,經數月之久,有不少人回頭入教,並有一批顯貴婦女,信從了保祿所傳的《福音》(宗 17:4),如此建立了一個使保祿非常滿意及值得驕傲的教會。可是也就在這種情況之下,那批嫉視宗徒的猶太人,似已忍無可忍,於是以行動來反對保祿,企圖將之繩之以法,保祿乃同息拉聽從教友們的勸導,離開得城,前往貝洛雅另行開教去了。
可是保祿對自己才建立的教會,卻非常放心不下,明知它正在需要自己的指導及扶助,以渡過這一受迫害的難關,幾次想親赴得城,皆力不從心(得前 2:18),只好自雅典打發自己的弟子弟茂德前往得城,探望自己心愛的信友(得前 3:1)。弟氏在妥盡了採訪的職務之後,轉身回報業已前赴格林多城的保祿(宗 18:5),向他報告了得城教會的現況,消息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信友們堅持由保祿所得的教訓,實行信望愛三種美德,雖在受迫害的光景之下,仍對保祿愛慕有增無減;壞的方面則是有些信友對邪淫的毛病仍未改除,且游手好閒,不務正業,更對主的再來,及何時來臨有相當大的誤解(得前 4:13; 5:2)。保祿本人既然不能親自赴得城改正這些弊端,於是以書信來向教友傳達自己的訓誨,開創了保祿以文字傳教的先聲,時在公元五一年的春天。
2、書信內容:
- 回憶以前彼此團聚的生活:保祿以愉快及感恩的心情,說得城信友們熱心的生活情形,是天主特選的標記,及聖神德能的工程(得前 1:2-5),他們已堪稱為其他教會的模範(1:5-10)。回憶自己如何在得城,苦心孤詣,吃苦耐勞,大公無私的傳揚了天主的《福音》(得前 2:1-7)。得城的信友是自己特別鍾愛的子女,是以他曾盡力為他們工作,甚至為了他們的益處,不惜獻上自己的生命,以領導他們歸向真主(得前 2:7-12)。得城的信友雖在猶太人的磨難中,對接受了的天主的《福音》,仍堅定不移(得前 2:13-16)。
- 別後心情:自離別以來,保祿心中念念不忘自己心愛的教友,並以他們而自豪,切望能親身去探望他們(得前 2:17-20)。保祿既不能如願以償,只好打發弟子弟茂德為代表前往得城(得前 3:1-5)。弟氏歸來向保祿報告了關於得城教會的好消息,使宗徒心中愉快,而由衷地感謝天主(得前3:6-13)。
- 幾點說明:在勸告信友要度聖善,純潔,愛德的生活之後(得前 4:1-12),說明死去的信友,會同樣地瞻仰再度來臨的耶穌的光榮,同一切的信友共赴天國(得前 4:13-18)。但耶穌來臨的時刻,卻是未知之數,猶如盜賊會忽然來臨,是以信友應時常準備自己(得前 5:1-11)。
- 勸言:要特別注意團體生活的和諧,敬重長上(得前 5:12-13),敦睦和平(5:13-15),心情愉快,感謝主恩(5:16-18),尊重神恩,躲避罪行(5:19-22)。最後贈言問安及祝福(5:23-28)。
二、得撒洛尼後書
1、寫信的起因及目的:
雖然我們不能確知是什麼原因令保祿在寫了第一封信之後的不久,又另寫第二封致得城的書信,但是由第二封的內容,我們可以略知其寫信的動機,不外是在糾正當時信友們的一些錯誤觀念,以及對保祿第一書信的歪曲見解,比如他們以為主不久就會再度來臨(得後2:2),致使人們陷於混亂的狀態;甚至一些游手好閒的懶漢,更以此為理由,不再從事任何勞作,而只在等候主的再來(得後 3:11)。保祿在聽到這些消息之後,心中當然非常難過,可是本身仍為環境所阻,不能前赴得城,親自訓導信眾,於是在不得已的條件下,寫了這第二封致得城信友的公函。
2、內容:
- 首先向信友們致候,讚美信友們堅固的信德及高超的愛德,尤其是他們在迫害中仍能堅持恆心(得後 1:3-4)。但是天主是公義的,終有一天會壓制惡人們迫害的兇燄,而賜光榮與受磨難的人(得後 1:5-10)。鼓勵信友們要如往昔繼續前進(得後 1:11-12)。
- 接著保祿直接解釋信友們關於主再來臨的誤解,亦是本書信的核心部份。信友不應為了耶穌再來臨的日子而擔心害怕(2:1-12),因為天主聖神並沒有將日期啟示給任何人,宗徒本人上次書信的目的,亦並非在告訴信友主再來的日子(2:1-2)。主再來之前,將有假基督出現,引導不少的人走向喪亡(2:3-6),但是他終會被上主所消滅(2:7-8);信從及追隨他的惡人們,亦將同歸於盡(2:8-12)。
- 最後,保祿勸勉及鼓勵信友,使他們知道,他們所走的是康莊大道,是正直的真道,故不必驚慌,要者,是應持之以恒(2:13-15)。望上主賜與信友力量,以行善克盡己職(2:16-3:2);天主定會賜以神力及堅固得城的信友(3:3-5);要效法保祿勞作的表樣,盡力躲避游手好閒的惡習(3:6-12)。彼此要相親相愛,以善行互助,並要躲避與那些不聽宗徒訓導的人們往來(3:12-13)。最後以祈禱、致候及祝福結束了本書信(3:16-18)。
關於《得前》的真確性,曾經有人加以反對,以為並非出於保祿之手。這種意見首先為包爾(C. Baur)及其弟子所倡導,曾經轟動一時,但目前已不再為人所接受。但是關於第二封書信,卻仍有不少棘手的問題,仍在等候學者們去解決,主要的困難,是後書與前書的差別太大,似乎是出於不同作者的手筆,比如口氣與文筆之不同,前書洋溢著愛情、細緻、親切的情感;後者則具有冷靜、造作及公文式的作風。前後兩書所用的詞句也大有分別,以及二書所討論末世論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致使有不少的人,在懷疑是否二書出於同一作者之手。雖然得後有上述的困難,但是絕大多數的公教學者,及不少的非公教學者,仍將得後歸於聖保祿,咸認後書是在寫了前書不久後幾個月寫成的,而書寫的地點,則與前書相同,即格林多城。
見1698得撒洛尼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