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辭典
拉丁文譯本 [《拉丁通行本》]
(Latin Versions, Versiones Latinae [Vulgate, Vulgata])
在《聖經》譯本中,除了希臘文譯本(參閱「0006七十賢士譯本」條)及敘利亞文譯本外,拉丁文譯本也佔很重要的地位。茲介紹如下:
拉丁古譯本 拉丁通行本
(甲)拉丁古譯本
一、名稱與種類
所謂「拉丁古譯本」(Vetus Latina=The Ole Latin Version),只是《聖經》學者的一個協議名稱,泛指聖熱羅尼莫(St. Jerome=Eusebius Sophronius Hieronymus : 347-419)的拉丁通行本(後詳)以前的一切拉丁文譯本。這些拉丁古譯本究竟有多少種,至今尚未有足夠資料可以斷定,因為由於歷代抄寫的錯誤,文氣的修改,按照希臘譯本的修訂以及與其他拉丁文譯本的看齊等等,每本抄本的經文都有出入。只是一種譯本,還是多種譯本?這至今還是一個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有兩種主要的版本,即非洲拉丁古譯本和歐洲拉丁古譯本。這兩個名稱也是按照這兩本譯本之較為接近非洲作家們或接近歐洲作家們,所引用的《聖經》經句的語風而定。雖說如此,但這兩種不同的語風在這兩譯本中也不很顯著,很可能因為它們在翻譯上彼此借鏡,彼此附屬。歐洲拉丁古譯本又分法國版本及意大利版本:後者大概就是(學者意見不一)聖奧斯定(St. Augustine:354-430)所稱的意大拉本(Itala)。
二、來源
至於這些拉丁古譯本何時開始翻譯我們不能確定,我們只可以說:在羅馬帝國開始有眾多不懂希臘語的信友時,便開始有拉丁文譯本。大概是由北非(Nord-Africa)、高盧(Gaul=今日法國)及北意(Nord-Italy)說拉丁語的省份開始。可以肯定的是公元一八○年,至少局部的《聖經》已譯成拉丁文,因為那年在北非致命的拉丁語教友,在手袋中已攜帶聖保祿的書信;而全部《聖經》至遲在二五八年已全部譯就,因為該年逝世的聖西彼廉在著作中屢屢引用的《聖經》,已是一種定型的譯文。從這些譯本的語氣及翻譯方式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拉丁古譯本是由多個譯者在不同年代譯成的,甚至有時同一本經書也先後有多個不同的譯者:《舊約》譯自六欄本(參閱「1136敘利亞文譯本」條),以前的一種《七十賢士譯本》版本;《新約》則譯自近 D 組(參閱「2077經文」條)的希臘文抄本。
三、重要性
至於《拉丁古譯本》的重要性,雖然有些學者加以懷疑,筆者卻不敢加以否認,因為,
- 《拉丁古譯本》年代古遠(第二世紀),《舊約》(如上所說)譯自《七十賢士譯本》的一本良好版本,《新約》譯自希臘文本,因此為鑑經工作(參閱「 2094聖經批判學」條),極有幫助;
- 《拉丁古譯本》,除了《舊約》的首正經(參閱「2087聖經書目」條)外,可說是《拉丁通行本》的藍本(見後),因此,極有幫助於研究《拉丁通行本》的形成;
- 拉丁禮儀,拉丁教父及作家採用的,都是《拉丁古譯本》,即使《拉丁通行本》問世以後(第五世紀),拉丁古譯本,尤其是《舊約》部份,仍是當時的通行本,只是第九世紀才被《拉丁通行本》取代;
- 《拉丁古譯本》為研究古典拉丁後的拉丁語(Post-Classical Latin),新拉丁語(Neo-Latin)、教會拉丁語(Ecclesiastical Latin)、教會術語的構成,神學思想的演進以及初世紀拉丁教會的動態,都有其不可忽視的資料和價值。
只可惜這本或這些拉丁古譯本沒有完整地傳留下來,今日只存有大部份經書。可參閱 Petrus Sabatier O. S. B.(1682-1742)的 Bibliorum Sacrorum Latinae Versiones Antiquae Seu Vetus Itala, Reims 1739-1751; 及 1949 年開始出版,至今尚未全部完成的 Vetus Latina. Die Reste der altlateinischen Bibels nach Petrus Sabatier neu gesammelt und herausgegeben von der Erzabtei Beuron.
(乙)《拉丁通行本》
《拉丁通行本》,英文 Vulgate ,來自拉丁名詞 Vulgata ,解說「普遍的」或「通行的」。這個拉丁名詞,在初世紀的文獻上,有時也指當時通行的《七十賢士譯本》或《拉丁古譯本》:只是十六世紀初葉學者才用它專指出自聖熱羅尼莫手筆的《拉丁通行本》。
一、來源
上面我們說了;《拉丁古譯本》的抄本,由於多種因素,各有出入,因此,教宗達瑪索一世(Damasus I : 366-384)於三八二年委托聖熱羅尼莫修訂拉丁古譯本,先由四部《福音》開始。教宗逝世後(三八四),聖人離開羅馬,到了巴力斯坦(三八六)繼續修訂《新約》其他經書,借鏡於一本與 Codex B(參閱「
至於聖人對《舊約》的修訂工作如下:
- 五本次正經(《巴》、《德》、《智》、《加上》、《加下》)直接取自《拉丁古譯本》,不加修訂,因聖人與巴力斯坦的猶太人有同感,認為非希伯來文的經書,不是正經(參閱「2087聖經書目」條);
- 其他兩本次正經(《多》及《友》,則在朋友催逼下,譯自阿剌美文本;
- 艾的次正經部份(10:4-16:24 = 希臘文本的補錄甲──補錄己)以及《達》的次正經部份(3:24-94; 13; 14),取自《拉丁古譯本》:前者按照《七十賢士譯本》,後者按照《德敖多齊敖譯本》(參閱「0006七十賢士譯本」條)加以修訂;
- 至於《詠》,聖人先按照《七十賢士譯本》修訂了《拉丁古譯本》的《詠》,這《詠》修訂本成了羅馬禮儀用本,故名《羅馬聖詠集(Psalterium Romanum),這《詠》可見諸《羅馬大日課》;接著又按照《六欄本》再次修訂《拉丁古譯本的《詠》,這《詠》修訂本成了高盧的禮儀用本,故名《高盧聖詠集》(Psalterium Gallicanum),這《聖詠集》列入了《拉丁通行本》;最後,聖人還由希伯來原文翻譯了《詠》,故名《希伯來文聖詠直譯》(Psalterium ex Hebraeo),對這 《聖詠集》可參閱De Sainte-Marie, sancti Hieronymi Psalterium Juxta Hebraeos(Collectanea Biblica Latina XI 1954);
- 《舊約》的首正經,聖人則用十五年工夫(三九○~四○五)譯自與《瑪索辣本》很接近的希伯來文本(聖人也曾按照《六欄本》修訂了《約》、《編上》、《編下》、《箴》、《詠》、《歌》,但除了《詠 》外-即《高盧聖詠集──全失掉或被竊取了。可能正因此,聖人才立志將所有首正經重新由希伯來文直譯)。從上面所說的,我們可以說:聖熱羅尼莫的《拉丁通行本》,除了《舊約》的首正經(《詠》除外)譯自希伯來文,及《多》與《友》譯自阿剌美文外,完全脫胎於《拉丁古譯本》。
二、價值
這本費了二十多年(三八二~四○五)修訂及翻譯的《拉丁通行本》,設法仿效《息瑪雇斯譯本》(參閱「
雖說如此,但《拉丁通行本》問世後,卻不受歡迎(尤其是《舊約》部份):學者仍然採用《拉丁古譯本》只是查理士大帝時代(Charles the Great: 742-814),由學者 Alcuin 的極力推薦,才取代了《拉丁古譯本》。至於教會官方的批准,只是脫利騰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1545-1563)於一五四六年四月八日才宣告它的正確性(Authenticity),定它為拉丁教會的《聖經》法定本。這「正確性」,按照教宗庇護十二世《2110聖神默感通諭》的解釋,並不是指鑑經學上的正確性(The Critical authenticity),即不是說《拉丁通行本》的每句每字都完全正確地與原文本符合,以致能取而代之,而是指法律上的正確性(The Juridical authenticity),那就是說:既然拉丁教會經過幾個世紀都使用《拉丁通行本》,並認定它在信德道理及倫理法律上沒有錯誤,因此,它是天主教信仰正確而可靠的泉源。
三、修訂本
《拉丁通行本》問世後,雖然起初不受歡迎,但是也有不少抄本,其中許多都有抄寫錯誤的,因此,後期學者都覺得有修訂的必要,因此,他們如 Cassiodorus (570), Alcuin (800), Theodulf (821), Lanfranc (1089), Stephen Harding (1134), Stephen Langton(卒於一二二八年)等,都先後加以修訂,其中 Stephen Langton 的修訂本——稱為《巴黎聖經》(Biblia Parisiensis),因是巴黎大學的用本——雖是較不完善的一本(是他開始將《聖經》加以分章的),卻是最通行的一本,日後 Gutenberg 發明印刷後,第一本印行的《聖經》,也就是這一本(一四五○~一四五二)。可惜這些修訂本都未能供予一本完全標準的版本。為了彌補這缺憾,十三世紀的學者又撰寫了不少《聖經》校勘(Correctoria Biblica),但在鑑經學上都沒有多大價值。因此,十六世紀初,有些學者,如 Thomas de Vio Cajetanus O.P. (1469-1534)及 Sanctes Pagnini O.P. (1470-1536)——他是聖熱羅尼莫以後,從原文翻譯《聖經》的第一人——嘗試另作新譯。從此可見,當時的修訂本和譯本,林林總總,實不缺乏,但是,仍未符合理想。
有鑑於此,脫利騰大公會議便議決出版一本法定修訂本。因此,教宗庇護四世及五世先後於一五六一及一五六九年成立了特別委員會,但是工作緩慢,始終未能出版。一五八五年教宗西斯督五世(Sixtus V)出版了修訂本,學者稱它為西斯督版本(The Sixtine Edition):在教義方面,這版本無可非議;但在鑑經學方面卻很不完善。因此他死後,他的繼位者額俄略十四世(Gregory XIV)又另立委會,重加修訂。這工作於一五九二年在繼位的克肋孟八世(Clement VIII)任內完成,出版了日後(一六○四)命名的《西斯督克肋孟版本》(The Sixto-clementine Edition)。這版本時至今日仍是拉丁教會的法定本。但在鑑經學上這版本仍有許多缺憾。因此,教宗聖庇護十世於一九○七年又決定出版一鑑定本(Critical edition),交由本篤會會士負責。這工作是按照嚴格的鑑經學原則進行的。一九三三年教宗庇護十一世為推進這工作,特在羅馬興建聖熱羅尼莫隱修院(Monastery of St. Jerome)。這套巨著,現已快近尾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