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阿蘭 聖經辭典 使徒網站 |網路使徒

*可反白選取後按:聖,典,谷,參
聖經辭典
阿蘭(Aram)

阿蘭,意謂「高超的、被舉起的」,為人名、亦為地名:
  1. 閃的第五個兒子,是阿剌美民族之鼻祖( 創 10:22)。
  2. 耶辣默耳的第三子,屬猶大支派( 編上 2:25,《思高譯本》依原文譯作敖楞)。
  3. 赫茲龍之子,阿米納達布之父,是達味的祖先( 編上 2:9, 10—《思高譯本》作蘭,盧 4:19; 瑪 1:3等)。
  4. 芍默爾的兒子,屬阿協爾支派( 編上 7:34)。
  5. 《拉丁通行本》普通將希伯來文的阿蘭地名,譯作敘利亞,只在記述巴郎的事蹟上( 戶 23:7),保存了原名。
  6. 大馬士革的阿蘭:是阿剌美人的城市,達味曾將他們打得一敗塗地,並屯兵駐守此地( 撒下 8:5等)。
  7. 瑪阿加的阿蘭:是加里肋亞東邊的阿剌美人及地區名。其王曾遣兵幫助阿孟人來打擊達味( 編上 19:6等)。
  8. 祚巴的阿蘭:亦是阿剌美人的一個很強的王國,曾助阿孟人來抵抗達味( 撒下 10:6, 8)。

阿剌美人:

歷史上第一次提及阿剌美人,是在亞述帝國提革拉特丕肋色爾第一世的年鑑上。他們原是遊牧民族,十分強悍,不時攻擊其他牧民,終於佔領敘利亞曠野,而定居於此。乘亞述在公元前十二及十一世紀的衰弱時代,他們向敘利亞之北及巴比倫之南進侵,而大量擴展了其勢力範圍,並組織了不少商業城鎮,故經濟貿易及政治皆十分發達。至九、八世紀,亞述再強盛起來,乃將之同化於其帝國版圖之內。他們固然沒有自己的文化,亦無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吸收及傳揚其他文化的功勞卻很大。至於他們的宗教,因文化缺乏,不甚清楚;但由他們所敬禮的神祇來看,似乎是信仰客納罕及美索不達米亞混合宗教的人。

他們同以民的關係可說是既古老而又密切。以民的先祖中有不少是阿剌美人。阿蘭是閃的兒子( 創 10:22)。敘利亞北方及幼發拉的河上游,曾為阿剌美人所居,因此《聖經》上多次將這一區的城名加上阿蘭(見前)。雅各伯被稱為「飄泊的阿蘭人」(即阿剌美人)( 申 26:5);拉班亦被稱為阿剌美人( 創 25:20; 28:5; 31:20, 24)。後來在以民的君政時期,雖然兩民族不時有戰爭發生,但在商業及文化的往來上,仍然頻繁密切。

阿剌美語言:

自古以來阿剌美人同客納罕人的來往雖然頻繁,但他們卻保持了自己言語的本色,——阿剌美文。它是屬西北部閃族的共同語言。以民在進入聖地前所用的言語,可能即是此語。進聖地後,受客納罕文化的影響,而自成第三種言語——希伯來文。阿剌美以其政治及商業的發達,曾將自己的言語傳遍巴力斯坦、敘利亞及美索不達米亞區域,格外是自他們脫離了政治的範圍,及喪失了政治的影響力之後,其言語之傳播則更形深入,竟成為當時外交上的通用語言( 列下 18:26)。在巴比倫新帝國時期,它竟超過外交範圍而深入民間。公元前第六世紀是各種屬閃族的不同人民所共用的語言。波斯帝國時代,更被定為官話。直至希臘帝國的來臨,它才再縮為文學研究的對象,及外交商業上的用語。至公元第七世紀,穆罕默德的勢力擴張至此地區,才以阿剌伯語代之。阿剌美語終為人所遺忘淨盡。至於阿剌美文的古文件有厄肋番廷的手抄文件,屬公元前第五世紀。《舊約》厄上 4-6:18; 7:12-26; 耶 20:11; 達 2:4-7:28 都是以阿剌美文寫的。此時在巴力斯坦之外僑居的猶太人,因不再讀希伯來文,遂將《舊約》譯成阿辣美文,此即塔爾古木譯本(Targum),並且為解釋《聖經》用的塔爾慕得(Talmud),亦是以阿剌美文寫成的。阿剌美語是《新約》時代的民間語言,耶穌在各處奔走講道勸人,所用的語言,即阿剌美語及其不同的土語( 瑪 26:73)。十字架上的牌子亦以此語寫成,( 若 19:20),雖經上明載為「希伯來」文。《瑪竇福音》即是以阿剌美文寫成,這是學者的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