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辭典
哀歌(Book of Lamentations, Lamentationes seu Threni)
《聖經》上為哀悼耶京於公元前五八七年失陷敵手的悲慘事蹟,有一個集子,稱之謂《哀歌》。《哀歌》這本小書是由五篇詩歌所組成,希伯來人以其第一詞「厄卡」(Ekah)為名,意即「怎麼」?亦稱為「克諾特」(Qinoth),意即我們所稱的哀歌。《希臘譯本》及《拉丁通行本》亦皆以此為名。
本書在原文上的位置,是屬於雜集,為五卷經中的第三部,置於《盧》及《訓》之間,是每年「阿布」月九日齋期,應公開誦讀的一本書,用以記念耶京的毀滅。《七十賢士》譯本則將之列入《先知書》中,位於巴路克及耶肋米亞先知的書信之間。《拉丁通行本》卻將它放在《耶書》之後及《巴路克》之前。
這五篇詩歌除了是為追悼猶大王國及其京都耶路撒冷慘遭滅亡之外,亦有其宗教的意義在。作者以真摯的宗教熱誠,承認耶京的滅亡是出於上主正義的懲罰,因為百姓執迷不悟,犯罪得罪了天主。詩篇中充滿懺悔認罪的情愫,哀求上主仁慈的眷顧,希望重新與天主和好,耶京重獲自由、繁榮、昌盛。
一、 內容:
本書沒有按照歷史次第的時間編排,祇是隨著心靈的感發,詩歌的意境,把耶京慘狀的要點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它的內容不外是:- 第一篇:描述耶京被劫,以民充軍以後的空虛淒涼,死氣沉沉的景象。
- 第二篇:述說聖京被人破壞的情形:她的城牆、宮殿、堡壘、房舍,甚至上主的祭壇,盡形被人搗毀焚燒,百姓嚇的目瞪口呆,哭泣悲傷。
- 第三篇:痛悼百姓在劫後餘生所處的悲慘環境,同時承認這一切是來自天上慈父之手,乃是為了百姓的益處,故此勸勉百姓回頭遷善。
- 第四篇:追述以民近來的厄運,尤其是當敵人破城而入時,百姓的慌張失措,東避西藏的情形。連國王漆德克雅雖已逃出城外,仍不免陷入敵手。
- 第五篇:向上主訴苦,陳述敵人極盡兇狠之能事,來折磨難為上主的百姓。最後,哀求上主盡速結束自己的義怒,免除百姓的災難。
二、 文體:
前四篇是依照希伯來文字母排列的《哀歌》,第一、二、四篇完全按照字母的數目,每一字母佔一節,所以皆以二十二節成篇。第三篇亦是按字母排列的詩文,但是有六十六節,每三節佔一字母(三乘二十二等於六十六)。第五篇實際上並不是依照希伯來文字母而排列,雖然它外表上也祇有二十二節。與其說它是一篇哀歌,毋寧說是一篇哀禱;《拉丁通行本》即以此為本篇的題名:「耶肋米亞先知的祈禱」。
三、 作者:
本書在原文版本上並無提名,《七十賢士譯本》亦未見提及作者為誰,祇是在書首加上一句小引,註明本書是耶肋米亞先知的作品。於是《拉丁通行本》將這句外加的小註,正式作為本書的標題:《耶肋米亞先知的哀歌》。此後不少公教的教父及古代的學者基於這個標題,以及《編下》35:25 所說的「耶肋米亞作歌哀悼約史雅……」一語,認為此處所說的哀歌即是指本書而言。但這種說法讀者亦可看得出來是非常勉強的,蓋二者所說及所哀悼的對象是迴然不同的,是以現今的學者對本書的作者問題仍在爭辯不休,看來亦將是無法獲得解決的難題。但是僅就《七十賢士譯本》所加添的小註來說——耶肋米亞先知的哀歌——應是事出有因的;至少我們應當承認公元前很久以來,在猶太民間就有這種傳說,咸認先知是本書的作者。
目前大多數的學者皆認為,這本小書是由不同作者的作品匯集而成,並非出於一人之手。第二及第四篇的作者,似乎曾親眼目睹耶京的滅亡,於是事後筆之於書,是為本書兩篇最好及最早的作品。至於這位作者是誰,則不可知。我們以為很可能就是先知本人,因為敵軍破城之後,全城百姓均遭大難,祇有先知受到拿步高國王盛情優待。第一篇的詞藻雖不太華麗,但神學思想較第二篇者為深,按成篇的時代應在第二篇之後,蓋它所描寫的耶京已是劫後餘生的景象,故應出於另一作者的手筆。第三篇的作者又應是另一人,此人看來受過不少的敵人的磨難,以及鑒於本國同胞的充軍喪亡,心靈上受了莫大的創傷,是比前者更晚的作品。第五篇的作者當然又是另一人,也是按時代最晚的一篇哀禱。不過上述一切皆是學者不能證實的假設,讀者可完全自由跟隨或放棄,與天主的默感是毫無關係的。
《哀歌》具有非常崇高的宗教思想,它使國破家亡,離鄉背井,幾乎陷於絕望中的劫後餘生,重新振作,力圖復興。作者懷著堅固的信仰和依恃的心情,勸勉百姓,令他們明瞭上主懲罰的目的,而真心悔改,歸向天主,耐心等待天主的救恩